|
发表于 2015-9-27 18: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节课的内容,备课中要有体现,一般来说,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就已经体现,但是学生掌握的程度,知识拓展的范围,如何安排练习,仍然可以随时调整,可能有的原来认为难的内容学生却很快掌握,而有的认为简单的内容却学生觉得难,课堂上有很多情况与预想的可以有很多不同,在备课中就要有一定的准备. 教师应把握好度,一节课应做到内容充实而不过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如果一堂课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太多,从学生的接受心理上来看,与其浅尝辄止,不如就其一点,挖深搞透,让学生充分领悟,完全掌握。我认为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就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交流、感悟、总结,不断地有收获。
一堂课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状态相关,学生积极,思维活跃,那么,学生内容可以多一些,反之,学生学习效果差,就要减少教学内容.因此,要使教学有效,首要因素就是让学生更加积极,活跃,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内容本身相关,有的内容学生感兴趣,就可以多安排一些,多进行一些练习. 那么这会自然而然的降低所谓的教学容量的要求,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学生在这节课中获取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相反,学生更乐于接受,那么我们认为这种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侧重于教学方法传递的课堂,其教学容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教学内容本身。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拿所谓的教学内容的多寡来评判一节课的教学容量。而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谈课堂容量问题。课堂容量的问题不能一刀切。一直以来,我一蚂蚁般的速度教学,教学进度拖沓,课堂容量欠缺,思考了,可以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学生的练习,教学内容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重视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教学内容,教材可以作一定的调整,甚至可以自己举例,教材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习的,而重要的让学生要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学习,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学得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教师多鼓励学生,学生参与到课堂,学生发现知识,而不是教师单调的传授,才是合理,科学,而有效的. 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所学内容。首先要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因重视优生而忽略差生,也不因迁就差生而拖垮优生。然后考虑时间问题,只有让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感悟所学内容,学生的思考才能到位。饭得一口一口地吃,消化吸收也不能急于求成。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索研究都是需要时间的,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才能使学生看得深,见得透,拿得准,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又要避免时间浪费,要实施有效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与教学时间的比值达到最大化。这一点才是最难做到的,如何把握好这个度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
海明小学 胡 泊 |
|